深度合作品牌: 强力巨彩 海佳彩亮 仰邦 利亚德 创维 京东方 海康威视
400-027-0096
LED显示屏专业解决方案服务商
Professional solution service provider

MiniLED的COB、MiP:谁是MiniLED主流?

[复制链接]
王铭 发表于 2023-11-14 08:40:0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产业链布局博弈,MIP和COB截然不同
MiniLED的COB、MiP:谁是MiniLED主流?
对于MIP和COB的竞争,行业现在的共识很多:例如,MIP的灵活性会带来快速的规模成长;MIP和COB共同竞争下,“折中”的技术方案IMD可能会率先边缘化或者退出历史舞台……但是,在共识之外,行业内对MIP和COB技术的认知分歧依然不小。
第一,COB直显技术的劣势在于墨色一致性难度、PCB、印刷机、锡膏、固晶机、检测和修复难度、封装工艺可靠性要求更高、无法单像素分光筛选等方面。但是,多年来COB技术的发展,已经日益建立起更为成熟和可靠的供给体系,且市场规模还在不同扩大。以上提到的“技术难题”都已经初步解决,并向更深层次的解决前进。
MiniLED生产核心供应商:
PCB基板:深南电路、鹏鼎控股、伊帕思MiniLED印刷机:MPM、DEK、GKG、德森MiniLED锡膏:贺利氏锡膏、铟泰公司、大为锡膏、AIM锡膏、晨日
MiniLED固晶机:ASM、KS(库力索法)、新益昌、卓兴半导体、万福达智能、GKG、正实半导体、微见智能、联得装备
MiniLEDAOI:矩子科技、镭晨科技、盟拓科技、奔创、TRI
MiniLED胶水:康美特、聚力、德沃、德佑威MiniLED返修:微组半导体、盟拓智能、合易

另一方面,最早一批COB大屏已经应用超过5年之久,效果和可靠性表现得到了广泛证实和检验。COB作为一种高端技术方案,深入人心,成为了市场高端选择的标杆。
MiniLED的COB、MiP:谁是MiniLED主流?
第二,MIP封装的核心优势在于“灵活”,其对终端企业、特别是不掌握COB技术、没有进入芯片级封装工艺市场的终端品牌,是进入微间距LED市场的“极佳路径”。但是,市场亦担心,更多的中小品牌通过MIP进入微间距LED显示市场,会带来“山寨效应”,参差不齐的终端品质和市场策略,对MIP技术的形象造成伤害。
从需求角度看,微间距LED市场具有技术密集、品牌软实力密集的特点。即至少目前,微间距LED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,其对成本灵活性的敏感度并不是很高,反而对产品的可靠性、品牌的口碑更在意。
未来,微间距LED市场扩大,成本竞争一定是重点方向之一。但是,微间距LED面向的应用依然以8K等超高清高端需求,以及一体机等准零售和消费类市场为主。这些需求即便在“价格成本大幅下滑之后”,也依然是“品牌软实力敏感型市场”。
所以,MIP封装对于表贴技术为主的二三线LED直显企业的工艺和成本友好性,生产组织的灵活性,是不是会成为真实的“市场竞争力”,依然存在巨大悬念。
第三,   对于市场头部品牌,也是最有可能率先拥抱MIP技术的企业,其基本都是行业内COB技术产品的“大力支持”者。对于终端企业而言,COB的技术门槛高,也意味着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环节,在产品差异性和增值上更有作为空间。
MiniLED的COB、MiP:谁是MiniLED主流?
从这个角度看,MIP和COB在头部LED直显品牌看来,可能更像是差异化选择,而非替代关系:甚至COB和MIP会是高低搭配——即,有行业专家指出,MIP更大的意义是在小间距和微间距上取代IMD和SMD,而不是与今天的高端技术COB竞争。且从技术的动态发展看,随着巨量转移的技术进步、LED晶体可靠性和性能冗余度的提升,COB封装的上升空间也还很大。头部企业在技术路线上,多头下注是常规操作,MIP时代也不会例外。继续做好COB,并真诚接纳MIP新路线,大概是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。
从以上分析看,MIP和COB的竞争,不仅仅是既有技术条件下的较量,也是未来持续技术进步下的较量——MIP是新的行业突破,谁又能保障COB未来不会进一步突破呢?同时,产业链不同环节对两大技术的态度、不同企业在两大技术上的不同实力和利益,也会决定行业整体市场在两大技术上的布局结构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联系电话
案例展示
产品中心
网上商城
返回顶部